新型储能行业需回归技术创新主航道

2024-05-06  浏览量:1378


当前,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,也出现了产能过剩、项目实际利用率不高、安全监管亟待升级等问题。储能业界呼吁,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,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。

 

近日,某行业头部企业发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,为储能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。

 

该企业的技术介绍此储能系统可以实现“容量5年零衰减”以及“6MWh(兆瓦时)的高能量”。并且围绕储能电池的长寿命、高安全、零衰减,该企业做了大量技术创新,并通过应用场景开发了解决方案,为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。

 

据介绍,储能系统是一款标准20尺集装箱式储能系统,采用磷酸铁锂储能电池,旨在解决储能领域长期存在的安全、容量衰减、寿命跳水以及能效降低等问题。通过材料及材料体系、系统结构、绿色极限制造以及商业模式四大创新突破,储能系统在抗衰减方面的表现堪称卓越。

 

储能系统的设计强调大容量、小尺寸,并在寿命和安全性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,其所使用的锂电池实现了15000次以上的实验室循环,有效延长了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。

 

新型储能已成产业新赛道

 

据了解,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。目前,除行业资本外,大量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向新型储能领域延伸布局。

 

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计,到2025年,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,到2030年将接近3万亿元。

 

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,和传统调节电源相比,电化学储能具有调节速度快、调节精准高、布局灵活无场地限制等优点,但在长时续航方面存在经济性不足的问题。综合来看,电化学储能还相对处于偏弱地位,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成为未来主力。

 

竞争加剧需避免低效竞争

 

新型储能赛道的火热景象之外,诸如产能过剩、项目实际利用率不高、产业安全监管待升级等问题也开始显现。

 

梳理发现,目前储能市场存在诸多痛点,其中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。

 

行业调研称,2022年储能电池库存可能超过20GWh2023年按照不同口径统计的储能电池库存约为50GWh80GWh,这也就意味着这两年的总库存已高达70GWh100GWh

 

不仅如此,储能电池激烈的价格竞争还让动力电池的价格上不来,且储能电池倾向于向低端电动车消化库存,进一步挤压了动力电池的市场空间。

 

一些业内人士提到,我国目前有上万家储能企业,但大部分产品毛利率比较低,导致企业缺乏后续资源与经费继续投入研发。

 

新型储能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,今年下半年或将迎来行业大洗牌,届时至少一半以上的集成企业将被淘汰。“现金流有问题的企业,今年估计会比较困难;做大储(应用于新能源电站、电网等大型场景的储能系统)的小企业,项目越多可能风险越大。”

 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机电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认为,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。他建议,加强规划引领,优化调度运行,完善市场运营机制,加强关键技术创新,加大政策支持,加快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。

 

此外,多位业内人士呼吁,新型储能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,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,避免低效竞争。他们建议,新型储能行业要进一步增强上下游的分工协同,尤其产业链里面的ups电源及逆变器等设备制造商尤其充满着发展机遇,加强国际合作,共同推动新型储能的标准化、安全化、规模化和经济化,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 

 


上一条: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知识大揭秘 下一条:G7国家拟推动全球电力储能规模翻六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