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1-22 浏览量:1375
电池为储能系统第一大成本。储能系统成本主要由五部分构成:电池模块、BMS系统、集装箱(含PCS等)、土建及安装费用、其他设计调试费。
在新型电力系统中,储能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,需求空间广阔。国内市场准入规定,风电、光电强制配储政策推动储能需求指数增长。在市场需求爆发以及政策鼓励的双重推动下,成熟的锂电储能、抽水蓄能呈现爆发性增长,其他新型储能技术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。
储能电池的成本构成
锂离子储能产业链由设备商、集成商和终端用户组成。其中设备包括电池、EMS(能量管理系统)、BMS(电池管理系统)、PCS(变流器);集成商包括储能系统集成和EPC;终端用户则由发电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以及通信/数据中心组成。
储能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系统核心部分。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电池根据技术路线不同,大致可分为锂离子电池、铅碳电池、液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。不同技术路线的电池响应速度、放电效率都不尽相同,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。
不同技术路线电池对比
电池组成本是电化学储能系统的主要成本,是未来产业链技术更新和降成本的主要环节。一套完整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中,电池组成本占比约高达66%,其次为储能逆变器约10.5%,电池管理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分别占比约为9.5%和2%。
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、电解液、隔膜等,正极材料为主要成本。根据相关企业锂电数据,锂离子电池材料成本占比中,正极材料最大约为40%,负极、电解液和隔膜分别占比约为19%、11%和8%。
当前,储能电芯成本呈下降趋势。2022年末以来碳酸锂价格大幅下滑,带动电化学储能成本降低。当前国内储能用锂电池较多采取磷酸铁锂电池,赢下其价格因素的材料有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、隔膜、电解液、集流体、结构件及其他项目的单位价格。
据数据显示,中国市场在锂价逐渐回升后,储能电芯市场需求逐步释放,综合之前6月储能电芯均价月涨3%,达人民币0.67元/Wh。预计今年下半年储能市场需求将持续回稳,企业订单将高于预期,但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,市场订单或将出现分化,后续供货商布局全球市场的能力是发展关键。
储能电池,比动力电池竞争更激烈
过去一段时间,储能市场是动力电池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去处。
储能业务也一度为电池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回报。
但如今储能电池市场已迅速从产能紧缺切换到了产能过剩,且竞争比动力电池更加激烈。
有的机构将储能电池企业分成四大类:
一类是上述的动力电池企业杀入“储能电池赛道”。两者在制造工艺上有着相似之处;
第二类是光伏玩家跨界入局造储能电池。
第三类是新崛起的储能电池“新势力”企业,其中不少都是有实力的产业集团从其他能源赛道跨界而来;
第四类则是一些储能电池领域的“老兵”,它们较早入局储能领域,并逐渐将储能电池上升为主营业务。
储能电池采用磷酸铁锂路线,相比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更低。因此一些没有经验的新玩家可以更容易地切入这一赛道。
四面八方的新玩家不断涌入,老玩家们的产能还在不断扩张。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,市场洗牌的风险也在酝酿。
尽管储能行业目前正面临着亏本甩卖的激烈竞争,然而,作为一个潜在的万亿级市场,储能市场仍在以迅猛的势头不断扩张,与传统产业和陷入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形成本质上的明显差异。展望中长期,随着国内新能源政策的持续推进和中国工商业的蓬勃发展,储能市场仍将迎来新的高峰。国内不少产业链中的新型企业亦试水集成储能行业,例如金武士ups电源厂家,作为老牌的ups电源及关联产品制造企业,成熟的逆变器技术、变流器技术和庞大成熟的客户网络是金武士ups电源厂家能快速进入储能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。
然而当下阶段性过剩的产能和内卷的局面,会进一步拉高下游客户对储能电池的品质的要求,技术实力弱,未经市场充分验证的新入场厂家在这种环境下明显处于劣势。
因此对于已经在场上或者即将入场的企业而言,如何建立技术壁垒,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或许将成为未来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因素。